公司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要闻 >

【陕西日报】市场化机制优势助力高校产学研体系建设---西安交大资产公司产学研工作记实

发布日期:2018-05-04     作者: 王文     浏览数:    分享到:

 

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是因其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进而能够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若要实现一流,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走之路。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产学研模式分别代表产业、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其中,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体,为社会培养人才并输出科技成果。高校的科学技术研究基本上是沿着“概念-样品-小试-中试-产业化”这个方向进行成果输出,而产业则是沿着反方向吸纳,一般采用方式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

尽管当前各类高校都十分注重产学研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以下四大问题:第一,高校科技成果形成过程中市场调研少,与产业需求发生错位;第二,高校科技成果一般集中于前期开发,但产业目光一般集中在小试中试类成果,二者存在脱节的状况;第三,缺乏政府引导、金融资本介入、社会资源汇聚等市场调节手段的帮助;第四,政策、创客、孵化器、基金等各种软硬件保障不到位的情况等等。产学研之间进行充分的合作可以使得三者弥补劣势,发挥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政金产学研+友”:西安交大产学研建设初成体系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团结奋进,西安交大在产学研体系建设与摸索的道路上初见成效,真正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2016年12月,“煤炭超临界水煤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以下简称水蒸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的成功实施正式标志着西安交大在产学研工作方面踏上了新的台阶。此次转化不仅探索了成果收益(股权+现金)混合实施的政策创新,更体现了政府、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源对于产学研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该项创新技术的应用是西安交大自实施成果转化改革以来首例重大项目,它的实现有望根除煤炭利用所生成的雾霾,切实造福国家、社会与公众。

2017年4月,经过近两年筹备,西安交大一八九六科技双创基地(以下简称西交1896)依托母校和校友会成立。目前,西交1896已建立起成熟的双创支撑体系,形成了资源与资本联合驱动,物理空间、创业服务、产业承接、投融资及平台建设等要素齐备的开放生态,并成为国内首家以“母校+校友”为运营模式、“教授+企业家”和“科技+资本”的双创平台。短短半年期间,西交1896已签约入孵项目50余家;依托校友企业家群体设立了西交科创基金(总规模5亿)、西交种子基金(总规模1亿)、西交材料基金(总规模1亿)等各类基金;当年底协助承办“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西安交通大学专场活动,签约1200亿元;2018年4月发起成立“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协同创新中心”及“西交一八九六创业投资基金”,依托校友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源,依托大西安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作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对外拓展的码头,协同高校、地方、校友各方优势资源,打造“校地协同+”创新模式,为地方建设贡献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水蒸煤和西交1896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地实践与总结,西安交大初步建成了以“政金产学研+友”为代表的新型高校产学研建设体系,获得政府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事实上,“政、金、产、学、研+友”体系即由政府、金融资本、产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校友等六大要素有机组成,旨在解决传统高校产学研体系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

虽然西安交大已经从体系建设角度初步理顺其中的关系,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缺乏市场调节手段和软硬件保障不到位”等瓶颈,例如:规划中不同层次的支撑保障机构“创意梦工厂暨验证中心、科技双创基地、地方离岸孵化器、西交系列基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地方分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地方分园、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因为受制于行政机制原因建设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未能真正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局面。

如何破解这个相对停滞的局面?西安交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优势,汇聚各类实施载体品牌,经过三年多整合,已经形成以“资产公司产学研领导小组”挂帅,“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地方研究院、科技型企业”五大支撑板块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模式。

西安交大产学研体系“五大载体模式”

西安交大产学研体系的五大载体模式,一是,以科技创新港为核心的科技开发体系市场化建设及运营模式;二是,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在探索的轻资产管理“孵化器+基金”的现代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三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正在建设的“以地方中心建设为龙头、职业技术转移经理人为核心、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概念验证中心、联合研发机构”的“3+2”新型技术转移模式;四是,地方研究院正在打造的包含“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科技园区、创新中心”等内涵的新型综合型研究院模式;五是,科技型企业正在尝试通过资本及市场化手段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并不断强化与学校科技力量对接合作的成果转化创新载体模式。

事实上,资产公司完全有力量也有义务作为学校产学研体系的执行者,通过建立各种独立法人的支撑保障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持续不断的支撑学校产学研体系建设,助力西安交大“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因而,对西安交大产学研体系的五大载体模式的详细阐释可为资产公司助力高校产学研体系建设提供清晰可鉴的行动路线。

第一,以科技创新港为核心的科技开发体系市场化建设及运营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为创新港各个研究院的科研选题和成果转化搭建“高速公路”,为政府政策、市场资金、市场机制的导入打造了开放平台,也为创新港的创新基地拓展了活水源头。

第二,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孵化器+基金”新型科技成果转孵化模式。

以西安交大科技园公司为例,交大科技园始建于1996年,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以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基本功能,始终担负着学校科技成果转孵化硬件保障和转孵化服务的责任,20年来业已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的全流程孵化链条。首先,以孵化空间为载体开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工程中心等平台建设。其次,打造“孵化器+基金”的轻资产管理模式,助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大园区对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支撑力度,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方面策划重点项目,将大学科技园建设与科技创新港建设有效结合、互相促进,从而促进西安交大的产学研结合发展工作。其三,加强产业推进工作,延伸科技成果转孵化链条,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第三,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模式。

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例,中心主要任务包含技术转移、科技开发、新型研发机构设立等职责,它不仅是资产公司产学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产学研体系的中间力量。首先,通过分中心的建设,能够打通企业与学校互相的需求并能够将学校具备的产业化前景和成果及时输送到地方及投资机构。其次,通过职业技术转移经理人的培训,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打造出一支专业的队伍和一套完善的机制来支撑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其三,尝试在技术创新链的前两个阶段“研发(发明)、概念验证”深度介入建立以概念验证中心(POCC)为核心的新型早期技术创新机制,迈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第一步。其四,中心尝试与创新型企业共建基于市场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建能够支撑地方支柱、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新型研发机构,嫁接起学校研发力量与企业及地方之间的桥梁。

第四,以地方研究院为核心的创新港+码头模式。

以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为例,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成立于2004年5月,是西安交通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它以人才培养和高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高新技术研发、高新企业孵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支撑,是西安交大推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一港两区”苏州区建设的统筹和管理单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的组成部分。研究院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国际化协同教育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国际化为突破点,积极对接世界一流高校,筹备中外合作办学,实施“送教入厂”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强大智库;积极搭建以集聚优秀科技人才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此外,特别打造独特的“五化”科技孵化器模式,即采用管理流程模块化、科研平台专业化、管理人才高层次化、投资模式轻资产化、引进科技企业高层次化的“五化”方式进行运作。

第五,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的成果转化创新承载体模式。

以西安交大思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西安交大思源科技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发、专利转让以及聘请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等方式与交大多学科深入合作,联合研发新技术、新工艺,近年来分别在单螺杆空气压缩机、煤粉锅炉燃烧系统、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取得广泛的合作,效果良好。项目实施过程有效结合西安交大多年来在相关领域形成的先进理论、思源科技在工业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及工业自动控制方面积累的丰富工程经验,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培育及运作模式。

通过三到五年用以上五种模式持续不断的运作、打造及混合实施,最终形成完备的资产公司产学研体系,作为载体支撑西安交大产学研体系建设。

原文刊载于陕西日报2018年5月4日11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80504/html/page_10_content_001.htm

 

编辑: lu     来源:
上一篇:资产公司基层党支部组织集中收看纪念马克思... 下一篇:资产公司召开2018年第一次经营与财务分析会